庫車坳陷吐孜阿瓦特區(qū)塊的地質構造特征與物理模擬
1.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2.中國石油川慶鉆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吳超等.庫車坳陷吐孜阿瓦特區(qū)塊的地質構造特征與物理模擬.天然氣工業(yè),2012,32(5):19-24.
摘 要 吐孜阿瓦特區(qū)塊位于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克拉蘇沖斷帶西段,處于多個構造帶的交接部位,分為阿瓦特段和博孜段,鹽上發(fā)育寬緩背馱向斜,鹽下分為山前單斜帶、鹽下斷褶帶和前緣隆起帶。該區(qū)塊前緣發(fā)育阿瓦特逆沖斷層,西緣發(fā)育走滑斷層,東南緣發(fā)育包孜敦鹽丘、溫宿鹽場鹽丘和喀拉玉爾滾走滑斷層。通過物理模擬實驗,厘定了吐孜阿瓦特鹽下變形機制,明確了阿瓦特段與博孜段同屬鹽盆地擠壓變形,阿瓦特段擠壓量為21 km,縮短率52.5%,博孜段擠壓量為28 km,縮短率25.5%。同時,還搞清了吐孜阿瓦特鹽盆地側翼2條走滑斷層的變形機制,認識到研究區(qū)內鹽刺穿發(fā)育早于構造主要形成期,即鹽刺穿從古近紀蘇維依期開始,而構造主要發(fā)育期為新近紀康村期一庫車期。該研究成果有助于區(qū)塊內圈閉的落實及油氣的發(fā)現(xiàn)。
關鍵詞 塔里木盆地 庫車坳陷 吐孜阿瓦特區(qū)塊 構造特征 鹽底辟 物理模擬實驗 圈閉落實 油氣發(fā)現(xiàn)
DOl:10.3787/j.issn.1000—0976.2012.05.005
1地質概況
吐孜阿瓦特區(qū)塊位于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克拉蘇沖斷帶西段,處于多個構造區(qū)的交接部位。其西為烏什凹陷,東部與克拉蘇沖斷帶的大北—克深區(qū)帶相接,西南為溫宿凸起,東南為拜城凹陷與秋里塔格沖斷帶的交接并消失的位置 [1](圖1-a)。地面地質資料反映研究區(qū)構造變形非常復雜:在北部出露中生界地層,斷層走向以近東西向為主;西部與烏什凹陷之間發(fā)育近南北向走滑斷層;南部與秋里塔格沖斷帶及溫宿凸起之間發(fā)育近南北走向的喀拉玉爾滾走滑大斷裂[2]。研究區(qū)為庫車坳陷油氣勘探的新領域,其西部的烏什凹陷及東部均獲得油氣發(fā)現(xiàn),展示該區(qū)較好的勘探前景[3-5]。因此研究吐孜阿瓦特區(qū)塊的構造結構及變形特征,對該區(qū)圈閉落實及最終油氣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與鹽層相關的構造特征
吐孜阿瓦特地區(qū)沉積的地層以鹽層為界分為3層:①以中生界和古生界組成的基底;②古新統(tǒng)—漸新統(tǒng)庫姆格列木群(E1-2km)沉積的鹽層;③漸新統(tǒng)—第四系組成的鹽上地層,由老到新分別為蘇維依組(E2-3s)、吉迪克組(N1J)、康村組(N1-2k)、庫車組(N2k)和西域組(Q1x)。由于該區(qū)鹽層發(fā)育,構造變形具有鹽相關構造變形特征[6]??紤]鹽頂、鹽下目的層埋藏深度以及構造變形差異等因素將研究區(qū)自西向東劃分為阿瓦特段和博孜段[6],通過研究確定這兩段的構造樣式,同時分析研究區(qū)地面出露的鹽底辟構造及其在地震剖面的特征。


圖1 吐孜阿瓦特地區(qū)鹽底辟構造圖
2.1 阿瓦特段構造特征
阿瓦特段北起北部構造帶,向南推覆到溫宿凸起之上,形成阿瓦特膏鹽巖推覆體。
阿瓦特段鹽下發(fā)育北傾逆沖斷層,最北部靠近山前發(fā)育F2逆沖斷層,該斷層以北中生界出露地表,由于野外地質調查未發(fā)現(xiàn)地表斷層,說明F2隱伏在地表之下,古近系與白堊系之間為不整合。F2斷層與F1斷層之間發(fā)育多個逆沖斷層和褶皺,形成向北抬高的疊瓦狀逆沖斷片。F1斷層南為南溫宿凸起邊緣,該區(qū)發(fā)育中生代斷陷盆地,這些斷陷盆地被古新統(tǒng)庫姆格列木群鹽層覆蓋,沒有發(fā)生擠壓變形(圖2-a)。
阿瓦特段鹽上發(fā)育寬緩的背馱向斜,由E2-3s—Q的地層構成,向斜中心厚度在2.5 km左右,向斜南翼沿阿瓦特斷層逆沖到溫宿凸起之上,地層厚度明顯薄于東部的博孜段和西部的鳥什凹陷等周緣區(qū)塊。根據(jù)該段鹽上N1-2k厚度差異推斷,研究區(qū)中新世中、晚期開始抬升,上新世早期抬升速率加快,阿瓦特段局部殘留明顯薄于周緣的N2k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
阿瓦特區(qū)塊E1-2km鹽層的構造變形可以分為2種類型:其一主要是在上覆巖層靜巖壓力作用下發(fā)生底辟構造變形,其二是在區(qū)域擠壓應力作用下發(fā)生收縮構造變形[7-8]。由于阿瓦特區(qū)塊鹽上地層厚度薄,其鹽層主要變形是在區(qū)域擠壓應力作用下發(fā)生收縮構造變形,變形為不協(xié)調褶皺,在南部發(fā)生鹽刺穿到地表。


圖2阿瓦特段、博孜段構造解釋模式圖
2.2博孜段構造特征
博孜段北側山前古生界逆沖推覆于中生界之上,中生界高陡、倒轉,第四系不整合于中生界之上,并且發(fā)生變形,表明北部構造帶發(fā)生強烈的逆沖推覆(圖2-b)。
博孜段淺層為寬緩的向斜,構造變形微弱,同構造沉積特征清晰。淺層向斜北翼E2-3s發(fā)生前積作用,厚度由北往南減薄,表明漸新世鹽巖在沉積差異負載作用下發(fā)生流動變形,形成早期鹽撤凹陷;N1j—N1-2k下段地層基本等厚,僅在BZl井北側發(fā)生微弱加厚;N1-2k上段和N2k—Q呈北薄南厚的楔狀,地層傾角從深層到淺層變緩,為大型扇狀生長地層,表明博孜段淺層向斜(晚期鹽撤凹陷)開始形成于中新世晚期,并持續(xù)到現(xiàn)今。博孜段下伏鹽巖發(fā)生側向流動減薄,淺層凹陷北翼與基底直接接觸,發(fā)育鹽焊接構造?;装l(fā)育隱伏斷層,形成疊瓦狀逆沖構造,造成博孜段北翼抬升。
博孜段鹽層厚度明顯薄于阿瓦特段,鹽下構造變形受F1、F2斷層控制,與阿瓦特段類似。
2.3鹽底辟構造特征
由于鹽底辟是吐孜阿瓦特區(qū)塊鹽層變形的重要特征,對地面鹽出露區(qū)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進行了分析,確定了鹽底辟變形時代及分布特點。在吐孜阿瓦特地區(qū)地面分布兩處鹽底辟:一處是北部的包孜敦鹽底辟,另一處是南部的溫宿鹽場鹽底辟(圖1-a)。
包孜敦鹽底辟(圖1-a)位于吐孜阿瓦特的阿瓦特段和博孜段的北部交界處,鹽丘西北是阿瓦特段,而鹽丘的東南部是博孜段。過包孜敦鹽底辟的地震測線(圖1-b)顯示了明顯的鹽底辟反射特征,該特征與地面出露的鹽層的位置完全一致,表明地面的鹽層是由地下刺穿到地面。同時地震剖面反映包孜敦鹽底辟西邊新生界厚度在2 km左右,而東邊的博孜段新生界沉積厚度超過6 km,說明阿瓦特段和博孜段構造變形存在差異。
溫宿鹽場(圖-a)位于阿瓦特和溫宿凸起、拜城凹陷的交界處,穿過地面的阿瓦特斷層。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在溫宿鹽場北部的E2-3s和N1j出現(xiàn)了邊緣向斜,說明在E1-2km鹽巖沉積之后即出現(xiàn)了原始的鹽構造,在上覆地層的重力作用下,鹽巖開始形成鹽底辟,之后上覆地層繼續(xù)沉積,而鹽巖繼續(xù)底辟,從而形成了現(xiàn)今的邊緣向斜。之后在斷層的作用下整體抬升,使得部分鹽流動到上覆地層之上。而在鹽場南部,野外工作發(fā)現(xiàn)鹽巖流動在近直立的上覆N1j之上。綜上分析,鹽是從北部底辟出露地表,然后再向南流動,最終在斷層的推覆作用下,覆蓋在上覆地層之上。
2.4構造分帶性及斷裂特征
根據(jù)構造樣式的不同,將吐孜阿瓦特分為3個構造區(qū)帶,由北至南分別為:①北部單斜帶——主要由中生界地層組成基底,該區(qū)古構造發(fā)育,被后期擠壓破壞,位于F2斷層上盤;②鹽下斷褶帶——位于鹽丘北部,鹽上地層被動抬升發(fā)育寬緩的背馱式向斜,鹽下發(fā)育疊瓦狀逆沖斷層和背斜;③前緣隆起帶——位于溫宿凸起邊緣,保留中生代斷陷盆地(圖2)。
地面斷裂:吐孜阿瓦特前緣發(fā)育阿瓦特逆沖斷層,西緣與烏什凹陷交界處發(fā)育走滑斷層,東南緣與博孜段以及拜城凹陷、溫宿凸起交界發(fā)育包孜敦鹽丘、溫宿鹽場鹽丘和喀拉玉爾滾走滑斷層。以喀拉玉爾滾走滑斷層西部發(fā)育阿瓦特斷層、東部發(fā)育卻勒斷層(圖1-a)。
地下斷裂:地下主要發(fā)育大型逆沖斷裂將北部抬升至地表,使中生界出露的斷穿基底的F2斷裂,以及南部控制逆沖推覆體范圍的斷穿基底的F1斷裂,在F1、F2斷裂之間還發(fā)育多條小的斷裂(圖2)。
3物理模擬實驗
構造物理模擬是目前研究構造變形過程與成因機制有效手段之一。其實質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組合特征,利用相似條件選擇試驗材料,研究隨應變量增加模型的變形特征和演化過程[9-11]。
3.1物理模擬相似性原則及實驗材料的選擇
物理模擬要求實驗室里的實驗模型與自然界中的構造原型之間幾何學、運動學及動力學相似。幾何學相似即實驗模型與地質原型在不同方向上比例尺相同;運動學相似要求實驗模型的變形過程與地質原型相似;動力學相似要求地質原型所受的力在實驗模型中均縮小相同的比例。根據(jù)相似性原則,實驗中用干燥松散的純石英砂來模擬沉積巖,用透明的硅膠來模擬塑性鹽巖;同時可計算出物理模型與地質原型之間的應力縮放比例、時間縮放比例、應變率縮放比例以及位移速率縮放比例,從而得到擠壓速率。
根據(jù)吐孜阿瓦特變形特征,設計了針對兩組二維模型研究阿瓦特段和博孜段變形特征及差異。為了得到理想的模擬效果,每組進行了5~6次實驗,文中展示的是與實際構造變形最符合、效果最好且基本能恢復構造變形過程的結果。
3.2 實驗l——阿瓦特段變形實驗
實驗的邊界條件由剖面的解釋方案給出,具體參數(shù)如下:基底厚度為4 km;山前寬度為5 km;鹽盆地寬度為40 km;鹽層厚度為2 km;重力負載為(模擬鹽底辟)1 km;擠壓開始時間為N1J中段,12 Ma;(擠壓后)同沉積地層厚度為2 km;擠壓量為11.3 km(最小值);擠壓速率為7.2 mm/h。
該實驗參數(shù)設計上包括可調與不可調2種。根據(jù)相似性原則,新生界沉積厚度、鹽厚度、擠壓速率等均為不可調,而山前寬度、基底厚度、擠壓量等均為可調。
根據(jù)實際二維地震的解釋方案以及參數(shù),設計了吐孜阿瓦特地區(qū)的二維物理模擬實驗模型,實驗設計圖如圖3-a所示。實驗模型長31 cm,寬30 cm,放置
在水平面上?;资⑸昂穸? cm,模擬實際基底地層4 km,硅膠厚度1 cm,模擬實際鹽層厚度2 km。該實驗基底無滑脫層,用石英砂模擬硬性地層,用硅膠模擬鹽巖(圖3-a)。
實驗模擬重力負載(鹽底辟)以及擠壓兩個過程。重力負載用白色以及藍色石英砂標識,擠壓過程用白色以及紅色石英砂標識。各種顏色的石英砂在物性上完全一致。實驗時,模型的左端固定,右端(移動端)活塞在微機控制的馬達驅動下往左移動,模擬構造擠壓,同時用紅色和白色的石英砂進行同構造沉積的模擬。整個變形過程中,重力負載階段不考慮剝蝕,在擠壓階段中,對于噴出地表的硅膠進行剝蝕。實驗結束后對山前構造帶進行一次剝蝕以顯示其構造特征。實驗l總擠壓量為105 mm,相當于實際縮短量21 km。



圖3 阿瓦特段物理模擬結果與實際地震剖面對比圖
圖3-b是該實驗結束后處于模型中心位置切面的解釋結果,可作為該實驗的典型代表剖面進行分析。根據(jù)實驗,在重力負載階段,硅膠在上覆層沉積差異負載作用下,發(fā)生被動底辟。隨后在擠壓作用力下,基底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逆沖疊瓦構造,發(fā)育方式為前展式,在總擠壓量l05 mm的情況下,基底共發(fā)育4排逆沖疊瓦構造,該4排構造最北邊斷層即鹽上盆地的北邊界,而最南邊變形前緣大致位于鹽上盆地沉積的中心位置。斷層傾角30°~40°,由于變形機制為前展式,所以基底構造終止于該位置,斷層F1南面的基底不發(fā)生構造變形。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并未發(fā)現(xiàn)反向斷層或突發(fā)構造。
在鹽的滑脫作用下,鹽上層變形與鹽下層變形不協(xié)調。鹽上層主要表現(xiàn)為幅度很小的向斜盆地和推覆距離很大的逆沖推覆體,鹽下前緣斷層在擠壓作用下即開始形成,直至擠壓最終結束,始終在活動。而鹽上負載則在鹽的滑脫作用下推覆至鹽盆地南邊的硬性地層之上,并由于鹽的聚集作用和基底的抬升作用,鹽上
覆層被動抬升,與南邊硬性地層之上的沉積厚度差異巨大。
從實際地震剖面與物理模擬的結果對比圖(圖3-b、c)來看,該實驗基本將阿瓦特段的構造變形情況真實地再現(xiàn)了出來,物理模擬的構造形態(tài)與地震剖面基本一致:鹽下發(fā)育4排疊瓦逆沖斷層,與地震剖面一致;物理模擬剖面斷層傾角約30°,地震剖面斷層傾角40°,二者基本吻合。該實驗在邊界條件的設計上和構造變形的過程上與真實情況基本一致,符合相似性原則,可以作為對該地區(qū)構造解釋的有效證據(jù)。
3.3 實驗2——博孜段變形實驗
博孜段位于阿瓦特地區(qū)東部,地震資料解釋方案顯示(圖4),鹽上為一個巨大寬緩的向斜,該地區(qū)的新生界沉積厚度為7~8 km,遠大于相鄰的吐孜阿瓦特地區(qū),基底主要表現(xiàn)為逆沖疊瓦狀構造,鹽層厚度較薄,調節(jié)了基底與上覆層之間的差異變形。由于該段的變形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卻勒區(qū)塊,物理模擬實驗也延伸到卻勒區(qū)塊。
實驗的邊界條件由解釋方案給出,具體參數(shù)如下:基底厚度為4 km;山前寬度為5 km;鹽盆地寬度為70km;鹽層厚度為2 km;重力負載為(模擬鹽底辟)2 km;擠壓開始時間為N1J中段,12 Ma;(擠壓后)同沉積地層厚度為5.5 km;擠壓量為20 km;擠壓速率為7.2 mm/h。





圖4博孜段物理模擬實驗圖
與實驗1類似,該實驗參數(shù)設計上包括可調與不可調2種。其中,新生界沉積厚度、鹽厚度、擠壓速率等均為不可調,而山前寬度、基底厚度、擠壓量等均為可調。
本實驗采用早期有鹽刺穿(模型一)與早期無鹽刺穿(模型二)兩個模型,來驗證鹽底辟的存在性及發(fā)育時間。
模型一長56 cm,模擬實際剖面長度為ll2 km,寬30 cm。基底用藍色和白色石英砂鋪設,厚度為2cm,模擬實際基底厚度為4 km;鹽層用無色透明硅膠進行模擬,厚度為l cm,模擬實際厚度為2 km;鹽上地層用白色、藍色和紅色石英砂進行模擬,總厚度為3.8 cm,模擬實際地層厚度為7.6 km。不同顏色石英砂之間物性完全相同(圖4-a)。
模型一共由2部分過程構成:①早期重力負載階段,用藍色和白色石英砂模擬,每次沉積厚度控制在2~3 mm,分4次加完,每次間隔約3 h,總厚度為1 cm,模擬實際厚度為2 km,在距離擠壓端35 cm處模擬了一個初始鹽底辟,不考慮剝蝕作用;②擠壓階段,用白色和紅色石英砂進行模擬,實驗時,實驗左端固定,右端(移動端)活塞在微機控制的馬達驅動下往左移動,模擬構造擠壓。擠壓速度為7.2 mm/h。在擠壓的同時,加紅色和白色石英砂以模擬同構造沉積作用,總厚度為2.8 cm,模擬實際地層厚度為5.6km,同時對噴出地表的硅膠進行剝蝕。實驗2總擠壓量為l4 cm,模擬實際擠壓量為28 km。圖4-b為實驗2模型一的一條典型切面,該切片處于模型中心位置,消除實驗裝置側面邊界效應的影響,可以作為代表剖面對該實驗進行分析。基底的構造樣式表現(xiàn)為疊瓦狀構造,變形方式為前展式,在14 cm的擠壓量下,共發(fā)育了5排逆沖疊瓦構造,斷層初始角度介于30°~40°。
基底變形將鹽上的向斜北翼整體抬升,最前端的斷層F1,位于向斜沉積中心北邊,角度約為40°,F(xiàn)1的南邊基底不再發(fā)生構造變形。鹽上地層在初始鹽底辟位置發(fā)育了推覆距離很大的前緣逆沖斷層,并持續(xù)活動。以該前緣斷層為界,北端發(fā)育為鹽撤凹陷,呈巨大的向斜形態(tài),向斜的南北兩翼均可見紅白色石英砂逐漸減薄,為典型的生長地層形態(tài),代表伴隨擠壓的同構造沉積地層,前緣斷層上盤是博孜段淺層向斜的南翼。前緣斷層南端為幅度較小的卻勒區(qū)塊的米斯坎塔克背斜,背斜的北翼即為推覆體的下盤,南翼是未變形的鹽上沉積。
為確定是否存在早期發(fā)育的鹽底辟,還進行了未設計初始鹽底辟的模擬實驗(模型二),模型長60 cm,模擬實際剖面長度為120 km,寬為30 cm。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實驗,得到了實驗結果(圖4-e、f)。
圖4-c、d、f為物理模擬實驗的解釋方案與實際地震資料解釋方案的對比,顯然只有早期存在鹽底辟的模擬實驗結果與地震剖面吻合,早期不存在鹽底辟的
模擬實驗結果與地震剖面不一致。由圖4-c、d可見,物理模擬的構造形態(tài)與地震剖面基本一致:鹽下發(fā)育5排逆沖疊瓦構造,斷層傾角40°與地震剖面吻合;前緣斷層下盤發(fā)育鹽背斜,鹽下不發(fā)育逆沖斷層。實驗結果向斜的北翼抬升較之實際剖面略高,這是由于實驗材料和性質所限,疊瓦狀構造會比自然界的真實情況更靠近擠壓端。實驗2模型一也基本滿足相似性原則,可作為研究博孜段的有效證據(jù)。
阿瓦特段、博孜段物理模型顯示這兩個區(qū)塊同屬鹽盆地擠壓變形,阿瓦特段擠壓量為21 km,縮短率為52.5%,博孜段擠壓量為28 km,縮短率為25.5%。說明阿瓦特段變形較博孜段更強烈。
4變形歷史及主控因素
通過構造解釋方案和物理模擬實驗,吐孜阿瓦特地區(qū)的構造期次主要分為4期(圖5)。

圖5 阿瓦特構造演化史圖
1)中生代及之前沉積了基底地層并形成了先存構造。
2)古近紀—新近紀中新世早期,吐孜阿瓦特地區(qū)主要沉積了庫姆格列木群(E1-2km)膏巖鹽及上覆層蘇維依組(E2-3s)和部分吉迪克組(N1j),該階段為構造相對平靜期,主要是在上覆層差異負載的作用下鹽層發(fā)生流動,在鹽盆地的南邊界發(fā)育被動鹽底辟,形成早期鹽構造。
3)新近紀中新世中、晚期—上新世早期康村期(N1-2k)開始,南天山開始隆升,該區(qū)擠壓開始,使得吐孜阿瓦特地區(qū)鹽下基底開始抬升,并發(fā)育逆沖疊瓦構造,鹽上覆層則發(fā)育為逆沖推覆體。
4)上新世—第四紀,南天山開始強烈快速抬升,吐孜阿瓦特地區(qū)受到強烈擠壓,繼續(xù)發(fā)育和改造先前的鹽構造和逆沖推覆構造。
地震解釋方案與物理模擬實驗同時指示了該地區(qū)構造演化過程中構造變形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鹽的沉積范圍。對比阿瓦特段及博孜段可知,在擠壓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基底的隆升可以將阿瓦特段整體抬升,而博孜段由于鹽盆地較寬則只有向斜的北翼被抬升,造成此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鹽盆地寬度。由于博孜段的鹽盆地寬度為70~100 km,所以基底構造只能將向斜的北翼抬升,而無法將向斜整體抬升,所以該地區(qū)發(fā)育了沉積量巨大的鹽撤凹陷,新近系沉積厚度約7 km。往西到阿瓦特段鹽盆地南北向寬度的急劇縮小至40 km左右,在擠壓量基本相同情況下,阿瓦特段的構造變形的縮短率是博孜段的兩倍,致使該段基底的抬升量及鹽巖的聚集厚度均較大,從而將阿瓦特段抬升至較高的位置,導致阿瓦特段鹽上沉積的上新世庫車組(N2k)厚度遠薄于博孜段,新生界沉積最厚處只有3 km左右。這也是阿瓦特段鹽上地層厚度明顯小于西部的烏什凹陷、南邊溫宿凸起的厚度的原因。
2)早期的鹽構造。早期的鹽底辟對現(xiàn)今的構造格局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早期鹽底辟的位置直接決定了先存構造變形的前緣位置。在沒有早期鹽底辟的情況下,構造前緣就是鹽盆地邊緣;存在早期鹽底辟的情況下,鹽底辟位置地層應變強度會弱于無底辟的地區(qū),從而變?yōu)闃嬙靸?yōu)先發(fā)育的位置,因此后期的擠壓將會破壞原先的鹽底辟,并在該位置發(fā)育逆沖斷層,形成構造的前緣。而鹽底辟南邊地層則往往發(fā)育為幅度很小的鹽背斜。
3)區(qū)域構造應力及強度。分析地震資料解釋方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構造應力變化是決定不同鹽構造形態(tài)的最主要因素。在中新世之前,研究區(qū)域處于構造的平靜期,構造的主應力為重力,因此主要發(fā)育被動鹽底辟等構造,而在中新世及上新世以來的擠壓使得研究區(qū)的主應力變?yōu)槟媳毕虻臄D壓應力,從而以發(fā)育擠壓型鹽構造為主并對先存構造進行了改造。
5 結論
1)吐孜阿瓦特鹽下發(fā)育逆沖斷層,鹽上發(fā)育寬緩背馱向斜。分為3個帶:山前單斜帶、鹽下斷褶帶、前緣隆起帶。
2)吐孜阿瓦特周緣發(fā)育斷層:阿瓦特逆沖斷層、吐孜阿瓦特西緣發(fā)育鹽上走滑斷層,同時地層受走滑的拖曳作用而形成褶皺、吐孜阿瓦特東緣發(fā)育包孜敦鹽丘、溫宿鹽場鹽丘和喀拉玉爾滾走滑斷層。
3)物理模擬實驗顯示阿瓦特段、博孜段同屬鹽盆地變形,前者擠壓量為21 km(縮短率52.5%),后者擠壓量為28 km(縮短率25.5%)。
4)吐孜阿瓦特構造主要分為2期:①早期發(fā)育鹽底辟構造,吐孜阿瓦特南北兩翼發(fā)育鹽丘;②上新世南天山開始強烈抬升,吐孜阿瓦特地區(qū)受到強烈擠壓,發(fā)育鹽下逆沖斷層。
參 考 文 獻
[1] 徐振平,李勇,馬玉杰,等.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中部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與天然氣勘探方向[J].天然氣工業(yè),2011,31(3):31-36.
[2] 何登發(fā),周新源,楊海軍,等.庫車坳陷的地質結構及其對大油氣田的控制作用[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9,33(1):19—32.
[3] 陳書平,湯良杰,賈承造,等.庫車坳陷西段第三系鹽上層基底沉降分析[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4,26(1):5-8.
[4] 陳小二,范昆,湯興友,等.復雜山地地震采集技術在庫車坳陷的應用[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9):25—27.
[5] 徐論勛,王宏偉,林克相,等.庫車坳陷克依構造帶巴什基奇克組儲層特征E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5,27(6):15—19.
[6] 徐振平,李勇,馬玉杰,等.庫車坳陷中部新生代構造形成機制與演化[J].新疆地質,2011,29(1):37—42.
[7] 汪新,唐鵬程,謝會文,等.庫車坳陷西段新生代鹽構造特征及演化[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9,33(1):57—65.
[8] 韓小俊,韓波.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中部地震速度場的建立方法[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12):23—25.
[9] 尹宏偉,王哲,汪新,等.庫車前陸盆地新生代鹽構造特征及形成機制:物理模擬和討論[J].高校地質學報,2011,17 (2):308—316.
[10] 周建勛,漆家福,童亨茂.盆地構造研究中的砂箱模擬實驗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l999:1—7.
[11] 劉玉萍,尹宏偉,張潔,等.褶皺一沖斷體系雙層滑脫構造變形物理模擬實驗[J].石油實驗地質,2008,30(4):424—428.
本文作者:吳超l 謝會文1 李勇l 唐怡2 李青l(xiāng) 陳元勇1
1.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2.中國石油川慶鉆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贊 賞 分享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轉賬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 注解:本資料由會員及群友提供僅供閱讀交流學習,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