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試驗方法,針對夏季工況,對空氣—土壤源熱泵機組分別在單純空氣源熱泵運行模式、單純土壤源熱泵運行模式、空氣—土壤源熱泵運行模式下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能效比進行了實測比較??諝?mdash;土壤源熱泵運行模式下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能效比較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熱平衡。
關(guān)鍵詞:空氣—土壤源熱泵 制冷性能系數(shù) 能效比 土壤熱平衡
Efficiency Analysis of Air-soil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under Summer Condition
Abstract:The refrigera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and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air-soil source heat pump unit in single air source heat pump mode,soil source heat pump mode and air-soil source heat pump mode respectively are compared and measured by experimental method under summer condition.The higher refrigera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and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are achieved by air-soil source heat pump operation mode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oil thermal equilibrium.
Keywords:air-soil source heat pump;refrigera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energy efficiency ratio:soil thermal equilibrium
1 空氣源熱泵、土壤源熱泵特點
空氣源熱泵的主要優(yōu)點是:兼有制冷、制熱功能;系統(tǒng)設(shè)備集中設(shè)置,操作、維護簡單方便。然而,以空氣為低溫熱源的空氣源熱泵,不可避免存在以下缺點:室外空氣的狀態(tài)參數(shù)隨地區(qū)和季節(jié)的不同有很大變化,對熱泵機組的容量和性能影響較大;冬季工況下,當室外空氣相對濕度較高時,室外機翅片易結(jié)霜,加劇了送風溫度、制熱量的波動,嚴重時無法滿足室內(nèi)溫度要求[1-2]。
土壤源熱泵的主要優(yōu)點為:土壤溫度在全年范圍內(nèi)相對穩(wěn)定,確保了熱泵機組的性能;與空氣源熱泵比較,土壤源熱泵的地埋管換熱器不會結(jié)霜,不存在冬季除霜能耗。土壤源熱泵存在以下缺點:土壤性質(zhì)對地埋管換熱器換熱性能影響較大;長期連續(xù)運行時,可能存在夏季向土壤釋熱量與冬季從土壤吸熱量的不平衡,嚴重時易導致熱泵機組無法滿足供冷(熱)需求。
2 空氣—土壤源熱泵機組
對于工程造價較高的土壤源熱泵,地埋管換熱器向土壤釋熱、吸熱不平衡往往是導致熱泵機組無法正常運行的關(guān)鍵,因此,我們考慮采用空氣—土壤源熱泵機組,力圖改善這種不平衡現(xiàn)象。
空氣—土壤源熱泵機組配置雙冷凝器(對夏季工況而言),一臺為風冷冷凝器,另一臺為水冷冷凝器(冷卻水來自地埋管換熱器)。冬季工況下,通過切換四通閥,雙冷凝器轉(zhuǎn)換為雙蒸發(fā)器。以夏季工況為例,熱泵機組可實現(xiàn)以下3種運行模式:模式1:單純空氣源熱泵運行模式(風冷冷凝器單獨運行);模式2:單純土壤源熱泵運行模式(水冷冷凝器單獨運行);模式3:空氣—土壤源熱泵運行模式(風冷—水冷冷凝器聯(lián)合運行)。
3 試驗設(shè)計
3.1 試驗?zāi)康?span lang="EN-US">
采用試驗方法,針對夏季工況,測試計算3種運行模式下熱泵機組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能效比,并進行比較。
3.2 試驗裝置
設(shè)置4個鉆孔,直徑為50cm,井深100m。地埋管采用雙U形埋管,材質(zhì)為PE,外直徑為32mm,內(nèi)直徑為26mm。地埋管內(nèi)傳熱介質(zhì)(水)的最大建議流速為0.91m/s,最小建議流速為0.12m/s[3]。熱泵機組制冷能力為l9.6kW,制熱能力為22kW。配置雙渦旋式壓縮機,制冷劑為R22,單臺壓縮機額定電功率為3.46kW。風冷冷凝器風機的額定電功率為0.36kW,傳熱介質(zhì)循環(huán)泵額定電功率為1.44kW??照{(diào)末端裝置為兩臺風機盤管。
③測試對象及測試儀器
室外空氣溫度:測量儀器為小型氣象站,測量范圍為-30~80℃。
冷水供回水溫度:測量儀器為刺入式溫度計,測量范圍為-20~70℃。測點位于冷水供回水主管上,將刺入式溫度計的探頭貼附在管壁上。
冷水流量:測量儀器為超聲波流量計,安裝在冷水供水管道上,測量范圍為0~1500L/h。
用電設(shè)備電功率:測量儀器為功率表,測量精度為0.1。
3.3 測試數(shù)據(jù)處理
①制冷量
熱泵機組制冷量咖的計算式為:
F=qrcpDq
式中F——熱泵機組制冷量,W
q——冷水實測流量,m3/s
r——冷水密度,kg/m3,取l000kg/m3
cp——冷水比定壓熱容,J/(kg·K),取4186J/(kg·K)
Dq——冷水回水與供水實測溫差,℃
②制冷性能系數(shù)
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ICOP,的計算式為:
式中ICOP——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
Pc——壓縮機實測電功率,W
③能效比
熱泵機組能效比,IEER的計算式為:
式中IEER——熱泵機組能效比
Psum——熱泵機組用電設(shè)備的實測電功率之和,W
4 實測結(jié)果與分析
地埋管內(nèi)傳熱介質(zhì)的質(zhì)量流量設(shè)定為2.35t/h,冷水質(zhì)量流量設(shè)定為3.01t/h。選取室外溫度比較接近時段(變化范圍為25~36℃)的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當運行模式涉及風冷冷凝器時,主要考慮室外溫度對熱泵機組性能的影響。當水冷冷凝器單獨運行時,由于空氣溫度對土壤溫度影響較小,主要考慮運行時間對熱泵機組性能的影響。
①模式1
模式1下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隨室外溫度的變化見圖l,圖中紅色點為實測數(shù)據(jù)點,平滑曲線為擬合曲線:ICOP=0.0046q2-0.3224q2+8.2426,q為室外溫度(單位為℃)。由圖1可知,模式1下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隨室外溫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下降速率較快。這說明空氣源熱泵的性能易受室外溫度影響,當室外溫度升高時,冷凝器的工作環(huán)境惡化,制冷劑甚至不能及時液化,直接導致熱泵機組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下降。模式l下熱泵機組能效比隨室外溫度的變化見圖2,圖中紅色點為實測數(shù)據(jù)點,平滑曲線為擬合曲線:IEER=0.0038q2-0.2606q+7.0016。由圖1、2可知,模式1下熱泵機組能效比隨室外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變化趨勢與制冷性能系數(shù)基本一致。
②模式2
模式2下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隨運行時間的變化見圖3,圖中紅色點為實測數(shù)據(jù)點,平滑曲線為擬合曲線:ICOP=2×10-5t2-0.0065t+3.981,t為運行時間(單位為h)。由圖3可知,模式2下,雖然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隨運行時間的延長呈下降趨勢,且下降速率較快,但有趨于平穩(wěn)的趨勢。模式2下熱泵機組能效比隨運行時間的變化見圖4,圖中紅色點為實測數(shù)據(jù)點,平滑曲線為擬合曲線:IEER=2×10-5t2-0.0066t+3.3975。由圖3、4可知,模式2下熱泵機組能效比與制冷性能系數(shù)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③模式3
模式3下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隨室外溫度的變化見圖5,圖中紅色點為實測數(shù)據(jù)點,平滑曲線為擬合曲線:ICOP=0.0011q2-0.1002q+5.2887。由圖5可知,模式3下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shù)下降速率比模式1有所減緩,這說明風冷—水冷冷凝器聯(lián)合運行時,熱泵機組性能受室外溫度的影響有所減弱。模式3下熱泵機組能效比隨室外溫度的變化見圖6,圖中紅色點為實測數(shù)據(jù)點,平滑曲線為擬合曲線:IEER=0.0011q2-0.0965q+4.9327。由圖5、6可知,模式3下熱泵機組能效比的變化趨勢與制冷性能系數(shù)基本一致。
5 結(jié)論
對于模式l,熱泵機組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能效比不高,且隨著室外溫度升高下降速率較快。對于模式2,熱泵機組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能效比較高,但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下降速率較快。對于模式3,熱泵機組的制冷性能系數(shù)、能效比水平處于模式1與模式2之間,但隨著室外溫度的升高下降趨勢不明顯。因此,風冷—水冷冷凝器聯(lián)合運行,對熱泵機組在長時間運行過程中保持較高性能有幫助。而且可平衡地埋管換熱器向土壤的釋熱、吸熱量,保持熱泵系統(tǒng)長期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韓志濤,劉曙光,齊航,等.中重度結(jié)霜下空氣源熱泵蓄熱除霜實驗研究[J].煤氣與熱力,2012,32(11):A03-A06.
[2]王厚華,李臘芳.室外機翅片結(jié)霜對家用空氣源熱泵性能的影響[J].煤氣與熱力,2013,33(4):A22-A26.
[3]李國富,鄒志勝.土壤源熱泵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的設(shè)計[J].煤氣與熱力,2012,32(6):A03-A05.
本文作者:潘豐 張志剛 魏旭春
作者單位:天津城建大學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轉(zhuǎn)賬贊助
微信轉(zhuǎn)賬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