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開江地區(qū)石炭系黃龍組復合圈閉識別與評價

摘 要

摘要:四川盆地開江地區(qū)石炭系黃龍組(C2hl)發(fā)育類型多樣的復合圈閉,蘊含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識別其圈閉類型,對復合圈閉進行評價,對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義。分析發(fā)現(xiàn),該區(qū)發(fā)育的復合

摘要:四川盆地開江地區(qū)石炭系黃龍組(C2hl)發(fā)育類型多樣的復合圈閉,蘊含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識別其圈閉類型,對復合圈閉進行評價,對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義。分析發(fā)現(xiàn),該區(qū)發(fā)育的復合圈閉主要為地層-構造復合圈閉,圈閉類型多樣,是黃龍組進一步勘探的主要對象。復合圈閉在地層上多分布于沿開江-梁平C2hl殘余厚度介于10~50m的地區(qū);在沉積相上集中分布在潮間帶顆粒灘相、成巖期交代成因的埋藏白云巖發(fā)育區(qū);在構造上多分布于構造高部位隆起缺失帶附近等。在古隆起構造高部位C2hl強剝蝕區(qū)及靠近剝蝕邊界的地層厚度薄帶中識別出一批潛在地層-構造復合圈閉。根據(jù)圈閉面積、閉合度、厚度、埋藏深度、圈閉可靠程度等指標,利用綜合評價方法,將該區(qū)復合圈閉分為3類,Ⅰ類圈閉依次為:TLP復合圈閉、WSK復合圈閉、BYSB復合圈閉和BYS復合圈閉;Ⅱ類圈閉依次為:Y’A復合圈
閉、SZS復合圈閉和BYSN復合圈閉;Ⅲ類圈閉為NMC復合圈閉。
關鍵詞:四川盆地;開江;石炭紀;氣藏;復合圈閉;識別;評價;勘探區(qū)
    復合圈閉是在具備一定的幾何形態(tài)和儲層的前提下,由兩種或多種因素聯(lián)合封閉而形成的油氣聚集場所。一方面,它具有褶皺的形態(tài),在地震剖面及構造圖上均易于識別和發(fā)現(xiàn),同時又受地層、巖性的尖滅線或地層上傾方向斷層線的控制,是介于顯形的構造圈閉和隱蔽的非構造圈閉之間的半顯形圈閉,在現(xiàn)有的勘探程度和資料條件下,較易識別和描述[1~3]
   復合圈閉一般具有以下兩個最基本的特點:①在不同方向的剖面上所反映的圈閉類型不一樣,有時甚至在同一方向的不同剖面上所反映的圈閉類型也不一樣[4~8]:②復合圈閉的封閉系統(tǒng)由兩種或多種因素聯(lián)合封閉而成,主要包括復合蓋層封閉、蓋層及地層上傾方向巖性尖滅封閉、蓋層及上傾方向斷層封閉等多種類型。
    目前在四川盆地開江地區(qū)C2hl(石炭系黃龍組)發(fā)育的復合圈閉主要為地層-構造復合圈閉,是指儲集層上方和下傾方向由構造和地層因素聯(lián)合封閉所形成的圈閉和氣藏,主要包括地層-半背斜復合圈閉和封閉式地層-斷層復合圈閉等[9]。
1 地層分布及構造特征
1.1 地層頂?shù)捉缱R別特征明顯
1.1.1地層底界巖電特征
    志留系與石炭系在巖性及電測曲線上均易于劃分。其上下地層的巖性和電性差異較為明顯。從巖性上看,C2hl底部以石膏夾薄層泥質云巖互層,韓家店組深灰-灰黑色泥巖為主。從電性上看,C2hl對應的測井曲線反映為較低GR值、較高RLLD和RLLS值,與下伏志留系地層區(qū)別明顯(圖1)。

1.1.2地層頂界巖電特征
    二疊系與石炭系在巖性及電測曲線上均易于劃分。其上下地層的巖性和電性差異較為明顯。從巖性上看,梁山組底部以黑色頁巖夾薄煤層,局部頁巖含硅質,與下伏C2hl灰褐色泥粉晶灰?guī)r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從電性上看,梁山組對應的測井曲線反映為GR值較高,RLLD和RLLS值較低(圖2)。
1.2 地層分布
    開江地區(qū)C2hl發(fā)育顆粒白云巖、角礫白云巖、石灰?guī)r及角礫灰?guī)r,下部夾有石膏巖,巖性復雜,橫向變化快。沉積后曾遭嚴重剝蝕,各地殘存層位和厚度很不一致,局部可缺失。該區(qū)C2hl地層分布也十分不穩(wěn)定,在開江-梁平古隆起上,C2hl基本已被剝蝕,形成了一個近南北向的剝蝕窗[10~11]。在剝蝕帶西側包括SGP、BYS等構造,C2hl殘余厚度較厚,介于50~90m,特別是SGP構造,厚度介于60~90m,其中最厚的G10井鉆厚達96m。而剝蝕帶以東的WBT氣田C2hl殘余厚度僅為30m左右。
1.3 構造特征
    開江地區(qū)地質構造復雜,構造的展布受川東地區(qū)邊界的控制,區(qū)域構造位于大巴山前弧形褶皺帶與川東平行褶皺帶構造聯(lián)合而成的川東北收斂雙弧褶皺系中部及其東南側。因受喜山期多期次、多方向擠壓應力場作用,形成構造組系眾多、構造疊加、干擾等關系復雜的構造格局,主要呈高陡狹長形背斜條帶,北東向成排成帶地展布于寬緩向斜之中[12~13]。主體構造兩翼地腹T1j(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及其以下常出現(xiàn)與構造帶走向一致的串珠狀潛伏背斜帶。高陡背斜帶的軸線總體上自南而東呈北東-北北東南東向。背斜南陡北緩,向斜寬緩,呈隔擋式排列,背斜陡翼地腹多分布與主體背斜平行的低潛背斜。
    目前在該地區(qū)鉆獲的C2hl氣藏,主要沿開江-梁平構造古隆起周緣發(fā)育,以分布于各構造帶東翼斷下盤的居多,是C2hl氣藏分布的主要場所,也是目前各構造帶勘探效果最好的地帶。如WBT氣藏C2hl頂部構造形態(tài)為短軸狀背斜,軸向為北東向,構造東北端舒展、西南端收斂、西北翼下傾。該構造有5個高點,順構造走向排列成兩排,以鞍部或斷層接觸,含氣面積較大。而主體構造及構造帶西翼局部圈閉的氣藏相對次之,如BYS氣藏。
2 復合圈閉的識別
2.1 典型復合圈閉識別特征
    開江地區(qū)經(jīng)過多年的勘探證實C2hl具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由于C2hl在沉積演化過程中受到構造升降、風化剝蝕等作用影響,形成強烈的地層剝蝕減薄區(qū),同時在古巖溶的作用影響下,形成了古巖溶次生溶孔發(fā)育的儲集帶[14~16],儲層經(jīng)歷了多期次成巖作用改善[17],成為有利的油氣儲集區(qū)域。開江地區(qū)地層-構造復合圈閉的分布遵循一定規(guī)律,即:在地層上,沿開江-梁平C2hl剝蝕區(qū)周緣,氣藏多分布于C2hl殘厚介于10~50m的分布區(qū);在沉積相上,氣藏集中分布在潮間帶顆粒灘相、成巖期交代成因的埋藏白云巖發(fā)育區(qū);在構造上,氣藏多分布于構造高部位隆起缺失帶附近等。
    如TLP地層-構造復合圈閉區(qū)域上屬于NMC構造,其圈閉最高等值線為-3850 m,最低等值線為-4600m,閉合度為750m,其石炭系厚度介于10~50m,圈閉面積為44.22km2,構造受南西北東向N②號斷層的側向遮擋,南西方向為C2hl地層剝蝕尖滅線,南東方向受最低構造等值線-4600m控制(圖3),復合圈閉識別特征明顯。

2.2 復合圈閉分布
    開江地區(qū)C2hl的地層-構造復合圈閉主要分布在開江-梁平古隆起周緣和地層殘存邊緣的地帶上。目前工區(qū)內已探明WBT、SGP和BYS地層-構造復合圈閉,在地層平面分布圖疊合C2hl頂構造等值線圖的基礎上,結合該區(qū)域復合圈閉識別特征與模式,沿古隆起地層剝蝕殘存周緣進一步識別到TLP、WSK、BYSB、BYS、Y’A、SZS、BYSN、NMC等地層-構造復合圈閉(圖4)。
3 復合圈閉的評價
圈閉評價是優(yōu)選出有利含油氣區(qū)帶為研究對象,進行圈閉的識別與準備,它是地質工作者對區(qū)帶范圍內多個潛在含油氣圈閉各方面屬性的認識評價,以實現(xiàn)優(yōu)選鉆探目標,部署預探井[18~22]。圈閉評價可為勘探?jīng)Q策提供直觀的、科學的參考,從而達到提高圈閉鉆探成功率和勘探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油氣圈閉勘探的高風險以及圈閉勘探中的導向作用,決定了圈閉評價研究工作一直是油氣勘探的難點和重點問題之一。
目前流行的圈閉評價技術方法是以現(xiàn)代油氣成藏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各種非地震物化探資料、地質分析資料和綜合研究成果,對識別出和儲備的多個圈閉進行含油氣性及可能的含油氣規(guī)模和勘探經(jīng)濟效益等進行綜合的、定量化的評價,從中優(yōu)選出有利的圈閉作為優(yōu)先開展的鉆探目標[23~25]。
3.1 圈閉評價標準
3.1.1圈閑面積
    C2hl及其上、下巖層的組合是四川盆地多套生、儲蓋組合中較好的一套組合,經(jīng)過多年的勘探也證實C2hl具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結合已發(fā)現(xiàn)C2hl氣藏特征對已識別C2hl復合圈閉面積進行劃分,圈閉面積小于10km2的權值取0.2,圈閉面積大于50km2的取權值1.0,圈閉面積介于10~50km2的取權值0.5,圈閉面積評價系數(shù)權重為O.15(表1)。

3.1.2閉合度
    結合已勘探C2hl復合圈閉特征,取閉合度評價系數(shù)權重為0.15,其閉合度小于100m取權值0.2,閉合度大于500m取權值1.0,閉合度介于100~500m取權值0.8。
3.1.3 C2hl厚度
    C2hl儲層主要發(fā)育在溶孔白云巖段,其有效厚度與C2hl儲量豐度有較好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0.933),因此,將儲層有效厚度小于10m的儲層取權值0.2;儲層有效厚度介于l0~20m取權值0.5;儲層有效厚度大于20m取權值1.0。C2hl厚度評價系數(shù)權重為0.15。
3.1.4高點海拔
    按當前的經(jīng)濟核算,圈閉埋藏愈深,投資風險愈大。如果埋藏較淺,其上覆蓋層較薄,油氣的散失因素還需加以考慮。結合C2hl實際情況取埋深適中(-2000~-4000m)為最好,權值取1.0;小于-2000m由于受到保存條件的影響,權值取0.2;大于-4000m權值取0.3。
3.1.5圈閉可靠程度
    按地震圈閉形態(tài)的可靠性分為可靠、較可靠、不可靠3類。這是一項客觀加主觀的雙重風險因子。一般而言,可靠和較可靠作為鉆探的儲備圈閉來考慮,較差者,須作進一步工作方能布井。其權重為0.4,可靠權值為0.9,較可靠權值為0.6,不可靠權值為0.2。
3.2 評價結果
    圈閉綜合評價主要以圈閉的要素賦以不同的權重,分別進行打分后再進行排隊的一種評價方法[26],是目前生產(chǎn)實踐應用較廣泛,效果較好的一種評價方法。開江地區(qū)C2hl復合圈閉評價中分類評價項及其權重分別為圈閉面積(0.15)、閉合高度(0.15)、圈閉埋深(0.15)、C2hl沉積厚度(0.15)、可靠性(0.4)等5項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見表2。

    根據(jù)開江地區(qū)石炭系復合圈閉評價要素表,將開江地區(qū)C2hl復合圈閉分為3類:Ⅰ類圈閉的綜合評分的總分值大于0.8;Ⅱ類圈閉的綜合評分的總分值介于0.6~O.8;Ⅲ類圈閉的綜合評分的總分值小于0.6。
   根據(jù)這個分類,得出Ⅰ類圈閉依次為:TLP復合圈閉、WSK復合圈閉、BYSB復合圈閉和BYS復合圈閉;Ⅱ類圈閉依次為:Y’A復合圈閉、SZS復合圈閉和BYSN復合圈閉;Ⅲ類圈閉為NMC復合圈閉。
4 結論
    1) 開江地區(qū)C2hl的復合圈閉氣藏勘探,已經(jīng)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和認識,油氣富集條件也較好。目前在該地區(qū)發(fā)育的復合圈閉主要為地層-構造復合圈閉,勘探潛力很大,是C2hl進一步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
   2) 該區(qū)C2hl主要發(fā)育顆粒白云巖、角礫云巖、石灰?guī)r及角礫灰?guī)r,沉積后曾遭嚴重剝蝕,局部可缺失。C2hl地層在開江-梁平古隆起構造高部位存在缺蝕窗,復合圈閉沿剝蝕區(qū)周緣多分布于C2hl殘厚介于10~50m的分布區(qū)及古構造高部位隆起缺失帶附近等。
   3) 依據(jù)C2hl復合圈閉評價要素,將開江地區(qū)C2hl復合圈閉分為3類:Ⅰ類圈閉綜合評分的總分值大于0.8;Ⅱ類圈閉綜合評分的總分值介于0.6~0.8;Ⅲ類圈閉綜合評分的總分值小于0.6。根據(jù)這個分類,得出Ⅰ類圈閉依次為:TLP復合圈閉、WSK復合圈閉、BYSB復合圈閉和BYS復合圈閉;Ⅱ類圈閉依次為:Y’A復合圈閉、SZS復合圈閉和BYSN復合圈閉;Ⅲ類圈閉為NMC復合圈閉。
參考文獻
[1] 徐宏節(jié),吳亞軍.雅克拉斷凸及周緣地區(qū)的復合圈閉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4,24(3):26-28.
[2] 劉震,韓軍,關強,等.地層巖性圈閉識別和評價的關鍵問題[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3):31-37.
[3] 楊國臣,于炳松.隱蔽油氣圈閉勘探之發(fā)展現(xiàn)狀[J].巖性油氣藏,2008,20(3):6-11.
[4] 段鐵軍.阿克墩地區(qū)蘇維依組的復合圈閉[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1,22(3):277-279.
[5] 吳金才,蘭素清.松南地區(qū)十屋斷陷構造-巖性復合圈閉樣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3,24(1):62-64.
[6] 覃建雄,陳洪德,田景春,等.不同類型盆地層序格架與油氣圈閉[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1999,13(1):16-21.
[7] 李偉,張志杰,鄒才能,等.川東石炭系天然氣成藏地質條件再認識及其勘探潛力預測[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12):20-24.
[8] 劉勇,邵勇,張帆,等川東石炭系復合圈閉儲層發(fā)育主控因素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1):45-51.
[9] 陳宗清.川東石炭系地層-構造復合圈閉氣藏的預測、分類和評價[J].石油學報,2000,21(3):25-30.
[10] 凌躍蓉,陳啟蓮,余宗勝.川東地區(qū)碳酸鹽巖非背斜圈閉氣藏勘探成效分析及勘探經(jīng)驗總結[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00,23(2):7-16.
[11] 方少仙,侯方浩,李凌,等.四川華鎣山以西石炭系黃龍組沉積環(huán)境的再認識[J].海相油氣地質,2000,5(增刊1):158-166.
[12] 徐國盛,趙異華.川東開江古隆起區(qū)石炭系氣藏成藏機理剖析[J].石油實驗地質,2003,25(2):158-163.
[13] 黎穎英,林維澄.四川盆地東部石炭系含氣系統(tǒng)的形成與演化[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99,21(1):35-38.
[14] 鄭榮才,鄭超,胡忠貴,等.川東石炭系古巖溶儲層鍶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7):4-8.
[15] 張兵,鄭榮才,黨錄瑞,等.川東地區(qū)黃龍組碳酸鹽巖儲層測井響應特征及儲層發(fā)育主控因素[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10):13-17.
[16] 黨錄瑞,鄭超,李瑜,等.川東鄰水-渝北地區(qū)石炭系有利儲集相帶預測[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3):9-12.
[17] 王芙蓉,陳振林,王雪蓮,等.川東北地區(qū)石炭系成巖作用及儲集性[J].海相油氣地質,2004,9(1):91-96.
[18] 邱芳強,余騰孝,肖龍文.油氣圈閉定量化地質評價[J].新疆地質,2000,18(1):68-73.
[19] 劉婕,劉全穩(wěn),徐劍良,等.圈閉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29(2):72-74.
[20] 蔡希源,侯啟軍.油氣圈閉地質評價方法及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94,13(2):1-5,75.
[21] 穆曙光,鄒宇.天然氣圈閉評價技術新進展[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96,18(4):112-117.
[22] 吳國平,敖敏思,吳亦奇,等.基于云模型和灰關聯(lián)的油氣圈閉多域信息評價[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5):1-5.
[23] 陳國民,劉全穩(wěn),陶正喜,等.油氣圈閉評價計算機模擬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5):41-45.
[24] 匡建超.基于區(qū)帶-遠景圈閉組合的油氣勘探地質風險評價方法[J].天然氣工業(yè),2007,27(11):121-124.
[25] 梁坤,郭秋麟,李小地.改進的圈閉預探階段快速評價方法[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8,35(6):746-749,754.
[26] 申小平.隱蔽圈閉的解釋與評價[J].國土資源導刊,2006(增刊1):21-41.
 
(本文作者:劉勇1 張帆2 王興志2 別沁3 陳波4 1.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2.西南石油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3.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輸氣管理處;4.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重慶氣礦)